title_bg

校史

東京中華學校 戰後的復興

隨著大戰結束到現在,華僑各界的捐贈以及對華僑教育的熱情,是本校復興,維持運營的原動力。我們將永遠銘記在心。東京都千代田區五番町的學校復興歷史經緯,根據殘存資料大致如下。 昭和21年(1946)年6月,東京華僑聯合會(現為東京華僑總會)借用中央區昭和小學校舍,以“東京中華學校”為名復校。同年9月,東京華僑聯合會(會長:陳禮桂)推薦同會顧問曹嘉修等7人為學校董事(理事會名簿參照其他資料)。曹嘉修為董事長,任命包象寅為校長。在曹嘉修的帶領下為學校用地以及修建開始募捐。

本校取得現行土地的經過 本校取得現行土地大致分兩個階段

五番町14番地1(1306.58坪)的土地為昭和23(1948)年1月28日購入。賣主:山口誠太郎(代理人:淺間重藏)。購入費用:230萬円。 五番町14番地4(156.2坪)以及五番町14番地2(501.79坪)的土地為昭和23(1948)年10月15日購入。賣主:岡村長德。為了確保學校用地連為一體,將四番町8番地的土地與岡村長德交換,第二次購入費用總額為201餘萬 除此之外,根據殘存資料記載,土地是在財團法人設立後於昭和26(1951)年登記完畢,花費時間超過3年半。以上五番町14番地1,3,4三筆的合計為現在的學校用地。通過本校的殘存資料以及聽取調查資料,學校用地,建築物的取得以及建校所需要的經費根據資料整理如下。土地的費用是由賣出戰前豐島區南長崎的學校用地所得充當。余下不足的資金仰仗華僑各界的捐贈。東京華僑聯合會(會長:陳桂嘉)推薦同會顧問曹嘉修為委員長舉辦了這次募捐活動。根據資料記載,到昭和23(1948)年為止,賣出前學校用地的所得和華僑各界的捐款的資金總額為4,269,545円,距離募捐目標只差400余萬。當時的收支明細記錄如下。

募捐等收入

*關於關於結算後不足金額的處理: 根據殘寸記錄記載,雖然募捐活動在此後繼續進行,但仍未達到目標預定金額,當時校舍建築費的1,925,585円余額,在理事長鄭勇昌和竹中工務店的會計會長小林潔在場的情況下,昭和25(1950)年由駐日中華民國代表部支付了150萬円,免除了剩下的42萬余円。以上所述為本校取得現土地用地和建校初期經費的顛末。我們將永遠銘記戰後以第一代理事長為首的華僑各界的卓越功績。另外,雖然這個時期捐贈者的名簿沒有保存下來,不過可以推斷出,那些第一屆在本校任職領導工作的華僑人士就是這些大筆捐款的功勞者。

學校校舍第一次擴建

昭和27(1952)年12月為擴建學校校舍募捐開始。這次募捐一直持續到昭和30(1955)年。到昭和30(1955)年為止,捐款者名簿刊登在學校機關雜誌《鐘聲》第四號(昭和30年3月發行)。華僑各界捐款人數約250人,籌集到的募捐總額度約300萬円。除此之外,根據資料記載,最初擴建新校舍的費用的總工程費預算為820萬円,但最後的實際費用並沒有明確的記錄。昭和30(1955)年4月開始擴建四個新教室,同年12月竣工。

學校校舍第二次擴建,修建講堂和增設遊泳池

和祥堂

1969年在「合珠池」舉行遊泳大会

昭和32(1957)年5月,教室2樓和講堂修建開始。昭和58(1958)年落成。講堂部分是由張和祥理事長全額捐贈,因此被命名為“和祥堂”。擴建教室之時,昭和33(1958)年2月,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補助2000萬円。昭和39(1964)年增設遊泳池。資金由評議員李合珠捐贈,並命名為“合珠池”。修建費用700萬円。

學校經營安定化經緯,校舍全面改建以及國際中正會館的修建

1984年的国際中正会館

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購入現在學校所在地的土地,修建,增建校舍之時,我們得到了以當時的理事長為首的本校議員和華僑各界的捐款,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補助。然而由於本著讓華僑子弟能夠享受低廉的學費接受教育這一宗旨來運營,學校的財政日趨緊迫。當時以各階段理事長為首,理事,監事,評議員等議員來補貼日常經費來運營學校。為了從根本改善現狀,學校決定把學校用地的一部分作為收益事業建設商業大廈。昭和59(1984)年,全面改建學校校舍,在校園西側修建了國際中正會館。當時本校並沒有自己資產,修建所需要的資金,仰仗當時的理監事等董事的捐贈和張和祥理事長提供了13億5千萬的個人保證,並通過金融機關的借款籌措到建設資金。

昭和33年(1958)当時的校舎

昭和59年(1984)当時的新校舎